2011年2月16日 星期三

為孩子立界線讀書心得─孩子需要知道的界限十律 :因果律(六)

休息整整一個寒假之後,再拿起書本—為孩子立界線,繼續!

在恩典與真理之間取得平衡


一個人之所以會成長,秘訣在於,他一再地得到恩典和真理。你給予一個人恩典(不配得的好處),加上真理(架構),然後一再這樣做,就會使這個人有最大的機會成為好品格的人。

恩典包括:支持、資源、關愛、同情、饒恕,以及所有與上帝的本性相關的各種層面。真理則是生命的結構,它告訴我們應當如何生活,以及生活真正的運作方式。

因果律是過成功生活的基礎。父母可以一再地告訴孩子什麼是對他們最好、也可以教訓孩子有關事情應該如何行、如何成功,以及何謂好的生活。但非得在孩子真正經驗過後果之後,這些教導和訓示才不至於僅流於理論、嘮叨和父母製造的噪音而已。真理要能夠對孩子或任何一個人成真,就必須落實,而非僅止於觀念。


如果我們教導孩子“事先做好準備的好處”,我們就應該讓孩子在真實的生活情境中學習得到這個教導。你曾經為不在前一晚將書包整理好的小孩送教具去學校嗎?過多的恩典和幫助只會阻礙孩子的學習,真理的落實是父母的責任,否則我們的任何教導對孩子而言都只是“耳邊風”罷了!

善用因果律


現實的後果是一張列不完的清單, 唯有你的創意會詞窮,在此給你一些建議:

  • 使「後果」成為犯錯的自然流程。例如:如果看電影之前沒有準備好,就可能去不了;如果遲遲不上桌吃飯,就可能失去晚餐;如果不告訴父母要去哪哩,下次可能就要待在家裡。
  • 保留後果給嚴重的違規行為。一般而言我們所討論的後果,是針對那些有落入壞品格模式之虞的行為而訂定的。有時候我們也需要彈性和諒解,但是若每件事情都有理由,那就不再是理由,而是強辯了。當講理、警告以及約談都失效時,就必須進到承擔後果的階段。
  • 給予即時的後果。孩子愈小愈要給予即時的後果,對很小的幼童堅定的說:「NO!」、罰坐、隔離、用力打屁股、把他從那個情況拉開,都會很管用。在Tiffany&Thomas年幼時期,我非常嚴格的施行“NO!”和“1、2、3”政策,所有的親友都覺得不可思議和好笑。我在親友都認為孩子不會聽得懂教導的幼兒時期(1~3 歲),就開始用使用言語的教導,但在面對一些突發狀況、關係到安全、是非的事情上,我會很簡短和嚴厲的說“NO!”,而我給他們停止、改正的時間只有“1…2…3”,過了“3”就是要接受處罰。只需1~2次打手心,小孩就聰明到再也不會拖延到“3”結束!經過了十年了吧,已經很久不用這招了,但仍不時被親友們取笑當時在管“阿兵哥”!
  • 避免情緒化的後果,要施行現實的後果。生氣、內疚、羞愧並不能教導孩子做得更好;失去看電視的權利、失去金錢或玩電腦的時間,所帶來的痛苦會教導他學得更好。有時我們想用“苦肉計”,想要將孩子的“內疚”挑起來,以為這樣子他會難過的認錯且更願意改變。但Thomas有一次氣急敗壞的告訴我:「你不要每次都亂說一些藉口,我做錯了事,你就直接罵我處罰我就好了,幹嘛故意說一些“我不關心你、不孝順”這些話,好像自己很可憐,而我很壞!」好了,這招真是不良示範,我企圖挑起他的內疚,以為他會因為愛父母而修正他的行為,卻忘了他的行為和愛不愛父母根本不相連結!
  • 只有當他們在意你的感覺時,才使用情緒化的後果。如果女兒的行為傷害到你和其他人,告訴她並讓她知道你有什麼感覺,以及你打算怎麼做。例如:「你那樣跟我說話時,讓我很難過。我不喜歡人家對我那樣說話,這讓我覺得和你之間有隔閡。所以當你用粗魯或不尊重的語氣對我說話時我不會聽。我不要聽到那種說話方式,你願意換個方式來和我說話時,我會很樂意聽你講的。」

  • 要想到「後果」可以保護你自己和其他家人,免受到那個孩子的行為所帶給你們的傷害。換句話說,你自己的界線就是最好的界線。「我們希望客廳是家人交誼的地方,我不想在那裡被你的東西絆倒,在睡覺以前我會沒收任何還留在那裡的玩具,因為我不要一個亂七八糟的客廳,你想把玩具要回去就得付錢才行!」

  • 盡可能保留選擇。在例如「和家人一起出去」那種只能給孩子一種選擇的情境下,你還是可以給他選擇:「你可以和我們一起出去玩大家開開心心的,或是出去玩卻讓大家不高興,你要選擇哪一個?還有,順便講一下,如果你和我們在一起卻惹人討厭,我們下次去看電影時就不會帶你去!」

  • 在訴諸後果之前,要確定孩子沒有行為失常的理由。先檢查一下他有沒有恐懼、醫療上或情緒上的問題。當孩子表現出痛苦、受傷的感覺、無力感,或某些其他的情緒狀態時,可能是和一些事情有關,例如:父母離異、父母婚姻上的壓力,或是搬家等等,這些不尋常的事情會讓孩子開始表現出激烈或退縮的行為。他的痛苦可能是受父母或其他孩子傷害而來的直接反應,行為的失常是痛苦的表徵,此時需要的關懷多過於限制。有些孩子的失常行為是因為生理因素(過動、妥瑞氏症、、)和心理因素(在學校被霸凌、排擠、、),身為父母的我們應該更細心的去察覺,而不是一昧的要求小孩達到我們的標準。
  • 和孩子談話問他為什麼會行為失常。你可以在孩子表現正常的時候和他談論這個問題:「你這樣做時,我希望了解為什麼你會如此,你是不是有些話想告訴我?你在生我的氣嗎?你在甚麼事情上受到傷害嗎?下次若是再發生相同的情況,你認為我們可以有什麼好計劃來處理這個問題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讀者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