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1月8日 星期日

讀書,心得

一直不是個功課很好的小孩,但記得很清楚的是,國小四年級開始跑圖書館。
那是在宜蘭市那尚未加蓋的臭圳溝旁的扶輪社,好像是和教會合辦的兒童圖書館。
星期六放學後,我都會在那裡不停的借閱書籍。一開始是些繪本童書,之後,台灣民間故事、中國民間故事,那些故事傳說開始進入腦中。因為只能在圖書館中閱讀,而一次的借閱量有限。經常是非常快速的看完書之後,再借出其他書籍。一個下午可以輪幾回是常態,有一次圖書館阿姨還好奇的統計我借閱過多少本書,她十分訝異於我的閱讀速度。

國小時看遍了童書(包括福爾摩斯、亞森羅蘋)之後,國中的我開始看世界文學名著、三毛著作、讀者文摘、漫畫(因為我本身愛畫畫)。喜歡帶著古今綜合文選或是古文觀止蹲馬桶,因此而常常被父母責備。高中因為同學的引介,開始看瓊瑤小說。接著席慕蓉的詩集紅極一時,也使我開始踏入戀愛的幻想中看出租的羅曼史叢書。大學時,由於必修心理學、社會學,除了老師要求的書單之外,我瘋狂的迷上有關心理學、諮商、溝通、人際關係方面的書籍,當然龍應台及政治方面的社論、新聞更是我十分熱衷。

然後畢業了,工作了,結婚了,出國了,之後生了兩個寶貝。關心喜愛的事有些依舊,有些卻悄悄轉變了,連自己都沒察覺到何時改變。
書架上的書,大部份是小朋友的,搬來大陸時,很大一部份書都放在娘家。看看現在屬於自己的藏書,最多的是食譜。教育小孩的書籍,也隨著需求逐漸增加。然後是旅遊書、栽培蔬果、養生、茶藝、裝修等工具書。仍然有些心理學方面的書籍,但都是過去的藏書,不太能夠接受時下流行的心理學書籍,大概是從前讀多了理論書,如今無法接受一些沒有學術基礎的通俗作家,用一些簡單的心理學常識,和一些生活經驗,寫些譁眾取寵的教戰手冊。

不同於小學時的速讀,年紀愈長,愈須要一而再、再而三的細細咀嚼文字中的涵義。畫重點、寫眉批,細細思量著作者真正想表達的。看書不再只是知識的吸收,是一種反思,是將之與自己的生活經驗相比對,從中瞭解其異同,並且分析因果關係,去蕪存菁。
不再如年輕時一昧的相信或崇拜某些作家,會多方面的觀察瞭解,甚至聽其言(讀其書)觀其行。看多了“筆”燦蓮花的人,瞭解很多人其實是說一套作一套。就如同“巧言令色鮮矣仁”,那些只在嘴上、紙上行順水人情的人,其品格大多不值一提,更遑論其他。

書對我而言已經不再求多了,偶爾看到好書會愛不釋手,反覆閱讀,更有衝動想與人分享我的感受。只是真的,知音難尋,只好讓可憐的老公在睡前忍受我的“魔音傳腦”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讀者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