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4月29日 星期五

為孩子立界線讀書心得─孩子需要知道的界限十律 :責任律(一)

拉自己的推車—責任律


作者(約翰.湯森德博士)有兩個兒子,他們在小時候像其他人一般,手足也經常吵架。作者提出這件事,試著向讀者闡述責任律的觀點,以下我簡略呈述:

約翰的兩個兒子在小時候經常吵架,他和妻子經常要做仲裁人,替他們主持公道。(孩子先分別陳述事由,由父母判斷後決定對錯,並建議如何解決問題。)如此的仲裁效果很好,但是他發現他們花愈來愈多的時間在處理判決,而兩個小孩也愈來愈依賴他們“有瑕疵的智慧”。
作者發現了問題所在,改變了他們的做法。他告訴孩子:「從現在起,除非你們已經先花時間解決兩個人之間的事,否則不准來找我或是媽媽。你們要先想辦法解決問題,實在解決不了時再來找我們。但是,如果來找我們解決問題的話,做錯事的人可就要為後果吃點苦頭囉!
因為兩個動機使孩子樂於自行解決問題,第一,那個既想解決問題,又不願被父母處分的「未決犯」,總是很樂意談判!第二,他們因「不用父母來替他們解決瑣事」感到很了不起。

兩個小孩在學習一個很有價值的界線功課:他們要為自己和彼此的爭執負責任。這樣做的必然結果是,孩子懂得關心自己的人際關係,但不去承擔別人的問題。

成熟的標記之一,就是為自己的生活、慾望及問題負責任。(如果上班遲到,就不要抱怨高速公路塞車、想工作升遷,就要再去進修課程。)成熟的人把自己看作是解決問題的人,不是想要責怪別人或要人家來替他解決問題。

「為自己負責任」不是孩子天然的本性,小嬰兒在他生命中的第一年,只忙著相反的工作——依賴和索求,要從母親得到關愛和安慰,並學習信任。但是即使是如此時候,他也在學習「為自己的需要得到滿足」來負起那一份責任。(不舒服時用哭提醒母親有事不對勁;伸出手要求人抱。)上帝是這樣造我們的,讓人即使在生命的初期,就學習肩負自己生命的擔子。

因此跟孩子立界線的訓練,絕大部分是在於幫助他們了解,他們必須逐漸為自己的問題負責。父母起初擔的擔子,最後必須落在孩子身上。

或許有些人無法接受“孩子需要為自己的成長負責”這樣的觀點,尤其是對於那些在孩提時期情緒曾經受過傷害的成人而言。他們沒有得到過所需要的關心、安全感或是生活架構;反之他們承擔的卻是暴力、疏離或是過度苛責。你要求他必須自己去修補已經破壞的一切,而不是靠導致問題的那個人——這聽起來很不公平。但是想想,生命本來就有許多的不公平,我們看到壞事發生在好人身上、壞人的惡行屢屢得逞,難道我們為了要等候公平的判決,就把自己的生命放在傷害我們的人手上。如果我們能採用上帝解決傷痛的最好良方——饒恕,並且在不公平的情況中成長,相信一定能活出不一樣的生命。

作者認為在人的一生當中,孩子和父母分別要負的責任比例是孩子70%父母30%。他認為:即使我們都曾經在某些方面被人得罪或遭受虐待,但是對這些境遇的反應仍然是我今日個性和品格的主要決定性力量,孩子成長的大部分重量要由他自己承擔。

前一陣子讀書會中,筱玲分享了一本書——重塑心靈,我們討論的是第三章孫悟空的緊箍咒(禁止令)。作者列出了從小父母長輩在我們發出需求、欲望或感情時,對我們發出的12個禁止令,作者建議讀者認真去覺察這些禁止令對目前的生活有何影響。這天讀書會大家討論得非常熱烈,原來我們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曾經被父母長輩的教育方式影響到我們的性格和處事態度。

好像找到了一個藉口,我們終於可以為我們不好的行為找到出路,把責任放在別人身上,讓我們鬆了一口氣,也減輕了自責。但責任真的都在父母嗎?當我今天在鍵盤上寫下這讀書心得的同時,我才知道其實我們可以有不同的應對方式的,選擇權有很大一部分是在我們手中的!同樣是生長在貧困環境的小孩,有人順勢往下沉淪;有人力爭上游、奮發圖強。而當面對成功之際,有人露出貪婪的模樣;卻也有人幫助弱小關懷弱勢。雖然我們無法選擇父母、出生環境,但我們這一生的鑰匙卻是一直握在我們的手上!




2011年4月26日 星期二

回家了,再接再厲!

前一陣子回台灣辦事情,今天終於回到龍華的家中了!
眼看老公把家裡打理得不錯,心中十分欣慰。
但一些東西沒按照我的習慣擺放,看得我心癢想立刻更換,又不想讓他誤會我不肯定他的幫忙辛勞,唉!只好先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等我休息夠了再來大掃除吧!
本以為好久沒有寫文章了讀者一定會流失,沒想到仍是有人瀏覽,
為此我一定要再接再厲多寫些文章!

2011年4月9日 星期六

2010 阿拉斯加之旅- 5/19 Exit Glacier (二)

停車場兩旁是剷雪車堆出的厚厚積雪,沒看到幾輛車子,倒是看到有幾個遊客在小黑板前指指點的。好奇地上前看,是Ranger寫的嗎?黑板上潦草的書寫體寫著,今天早上有隻黑熊在這附近出現!時間寫的是5/19,沒錯是今天呀,而現在也還是早晨(10點不到),難不成黑熊還在附近遊蕩,心中頓時百感交集,又想看熊,又怕與牠正面交鋒,真是如台灣一個廣告台詞“既期待,又怕受傷害!”
Visitor Center尚未開張(旅遊旺季還沒到來),還好還有幾間洗手間沒被上鎖!這天寒地凍的,要在戶外小解,大概要有耐冷的功夫。

這是moose的角嗎?刻意地放在椅子上供遊客觀賞。

這堆糞便應該是moose之前大的,一顆顆的也沒臭味,在Wal-Mart可以看到很多用它做成的紀念品。從身體裡出來有熱度,把積雪都融凹了!

從Visitor Center 的後面開始走,先是一大片深及小腿肚的積雪。我們小心地循著前人的腳印前進,如此可以避免不小心踩入太深的積雪中,也減少了迷路的機率。
其實順著前人的腳步走有一個缺點,太多人走過,雪被踩得十分結實,有些像冰塊,又因為開始融雪造成的濕滑,一不小心就會滑倒。

在雪中走路真的很費體力,難得看到歇腳處,照張相吧!

Glacier就在眼前了,但還要多久才能到達呀?



開始看到解說牌了,但一點都沒有快接近Glacier的感覺,眼前又高又遠的Glacier,資料上不是介紹距離很近嗎?積雪減緩了我們的腳步,也磨去了我們大部分的體力,其實真的沒走多久,但心裡的感覺卻覺得好久了!

有另一個指標是走去更接近Glacier的地方(資料上看是手可以觸摸到,人可以走上去的),但眼前的積雪已經快招架不住了(因為不知道是否沿路的情況都如此),沒有任何裝備的我們是不敢貿然行事的!



終於往高處爬了,雖然是碎石子路,但殘雪不多,對於經常hiking的我們開始如魚得水了。只見老公和兩個寶貝一會兒就不見人影了(我有二尖瓣脫垂,所以爬階梯會喘,只能慢慢來)。真是「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在這安靜的山中聽到他們說話聲,卻因為地形看不到他們在哪裡!

往山下看,遠處就是Glacier融化的水匯及成河,河面雖然仍有厚厚的一層積雪,但也有涓涓匯集的小水道。



2011年4月3日 星期日

虎媽?腐媽?

晚上一家人坐在電視前看片子,結束後調整電視的當下,突然看到東森新聞在討論“虎媽的戰歌”這本書。把原本已經離開客廳沙發的老公和小孩都叫回來看,想經由他們的觀點了解自己是怎樣的母親。

“虎媽的戰歌”早已耳聞多時了,其實一個多月前在龍華的書店中也看到在架上陳列,大陸簡體版的書名翻譯成“我在美國教育小孩”(匆匆一瞥,希望沒記錯)。由於大略知道書中的內容,也習慣看繁體字,打算回台灣再買來細讀。

幾星期前的讀書會,瓊香也提起這本書,當時我反問了其他成員一句話:「你覺得虎媽能教出如此出色的孩子,全是她教育方式的功勞,還是有很大一部分是她孩子的基因很好?」別忘了蔡美兒(作者)的父母都是麻省理工學院的高材生,她本身就有很好的基因。她的另一半和她一樣同為耶魯法學教授,其子女的資質就更不在話下了!所以當虎媽在歌頌她的戰歌的同時,有百分之多少的成功因素是因為他們孩子的基因好,這值得我們探討!

我之所以在還沒細讀此書就提出如此的疑問,主要是在於張姐(以前在Austin的團契輔導)有一次和我談心時,針對我對教育子女的擔憂給我的提醒。

當時的張姐在深圳,小女兒在美國學校讀書。她說每當有人知道她有兩個小孩讀哈佛時,總是會詢問她到底是如何教育小孩,邀請她參加座談會分享心得。她謙虛的告訴我其實她很心虛,因為有四個小孩的她,整天忙裡忙外,接接送送,根本沒有多餘的時間盯著小孩。而小孩都十分優秀的原因,她歸功於上帝和不太好意思和外人提起的“資質”因素!

嚴格說來他們夫妻倆基因的確優秀(兩位都是台大畢業出國讀書),但張姐一直是個善良又謙和之人,她之所以如此說是因為我和她夠熟,能了解她不是個驕傲的人;再則她知道我十分擔憂自己在教育小孩的方式或決策上出問題會影響孩子一生,所以她以一個過來人的身分和我分享一些心得。

和他們相識至今也快18年了,我們從學生時期在他們家聚會、聚餐,畢業後以為很難再聚首,卻有緣在深圳又能再相聚。他們常和我們這群已婚學生分享育兒心得,我們也經由和他們全家的相處感受到愛和尊重,他們一直是我和老公的學習目標,我們希望能像他們一樣,有幸福的婚姻、和樂的家庭、能幫助照顧朋友,讓我們的家也能成為榮耀神的處所!

張姐提醒我有些事不要強求,也不用過於緊張。在教育小孩的事情上,我無需太多的擔憂,只要我們順著上帝所教導的來教育小孩,在做決定時都能有從神而來的平安,就不會錯到那裡去!孩子只要是個心地善良、正直誠實的人,他的將來就不會歪掉,無需過多擔憂!她安慰我Tiffany和Thomas的資質都不錯,只要注意好他們品格的發展,將來應該也會有好表現!

我喜歡聽到安慰,因為我自知不是個敬職的母親,我生性邋遢、喜歡無拘無束的生活、不願意花太多的時間盯著小孩不放(這太違背我的性格了!)。但因此造就出來的兩個小孩,生活習慣不好、房間雜亂、無拘無束、不知天高地厚!懶散的我偶而也有警醒的時候(通常是看到別人小孩的成功例子,對自己的沒用心於教育心生愧疚!),但已經自由慣了的他們根本很難扭正。

我應該效法虎媽嗎?是否會太遲了?看完電視我問女兒,你覺得媽媽對你們的教育是偏西式還是中式?Tiffany說她覺得我中庸。問兒子我是虎媽嗎?(我對Thomas較兇,因為他的表現經常讓我不滿意而生氣。)兒子說:「你是虎媽,但你不是老虎的虎,而是豆腐的腐,腐媽!」

對於此時的我(小孩已經14&12歲了),再敲響戰歌似乎已經太遲了!只希望有上帝的保守,讓我這兩個由“腐媽”所帶出來的小孩,能榮耀神!睡前老公語重心長的告訴我,他不期望兒子女兒只是個優秀的理工人才(優秀的華人大部分如此),他更希望孩子能成為一個有能力創造美好事物、幫助別人、給人帶來希望的人! 聽了眼眶都紅了,是呀,信主的我們所追求的成功非世人所想,只要他們能對這社會有所幫助,就是我們所期望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