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月19日 星期三

從“我為何斷絕孩子的退路”來探討父母在給予時的分寸

最近E-mail中流傳著一篇不錯的文章,對於身為父母的我們的確發人深省。其中有些觀念非常好,但有些論述中也隱藏著一些迷思,正好最近讀書會在討論“為孩子立界線”中懂得感恩更快樂這一章節,將朋友們提出的一些例子來交互討論。

先談天下發行的這篇專訪:
戴勝益:我為何斷絕孩子的退路 作者:李翠卿  出處:親子天下

育有一兒一女的王品集團董事長戴勝益,跟一般的企業家老爸很不一樣。
其他企業家無不處心積慮安排子女在家族企業接班,但戴勝益卻完全不做此想

雖然許多企業家本著“肥水不落外人田”的心態,很積極的安排子女的接班,但戴勝益完全不做此想並不特殊,鴻海的郭台銘也沒將兒子安排在企業中,其實這應該是每個人對子女的期許和對成功的定義有所不同。戴先生之所以沒將兒女納入事業體中,其實從後文中我們也能略知一二,因為他有更大的企圖心,他希望孩子能更擴大事業版圖罷了!

王品是全台最大餐飲連鎖集團,除了王品牛排以外,旗下事業體還包括陶板屋、夏慕尼、 西堤牛排、原燒、聚北海道昆布鍋等 多個品牌,兩岸店數逾百家,年營業額高達五十多億。但是,戴勝益卻堅決不讓子女進入他的餐飲王國,不要說是「接班」了,連去任何一個事業體「上班」都不行。
他不只擋了他們的「前途」,甚至還斷了他們的「財路」。明年王品股票即將掛牌上市,戴勝益瀟灑宣布要捐出個人八○%的財產做公益,只各留五%給兒女,而且還設下三十五歲才能動用的限制條款。他並不打算讓王品變成一個家族企業;他的孩子,只是「戴勝益的兒子女兒」,絕對不會是「王品集團的少東、公主」。王品這座江山是他自己白手起家打下來的,如果孩子們也想要一座大好江山,那麼,不好意思,請自己努力。


從文中感覺不出他擋了他們孩子的前途,充其量只是不想讓他們坐享其成,給他們更大的空間去探尋自己的性向和潛能!留下各5%的資產,以戴先生的龐大企業資產總額而言,是足夠一個留學歸國闖個幾年的三十五歲青年創業的。戴先生願意為社會盡一份企業責任,有愛心地願意將取之於社會的回饋社會做慈善是值得嘉許的,但那背後的動機不也是明白的向孩子表露出“斷後”的決心,逼孩子奮力一搏。

Q你自己是一個什麼樣的父親?教養哲學是什麼?
A我很民主,對小孩幾乎是寬容到極點,對我來說 ,小孩子只要不犯法,做什麼都可以。我的教養觀跟一般家長不大一樣。很多家長逼著小孩補習、做功課、學很多才藝,但我觀察,很多家長要孩子學東西,只是為了滿足自己小時候的遺憾;而很多被硬逼著學這學那的小孩,長大以後的表現反而比較平庸。為什麼呢?因為他忙著應付父母的期望,根本沒有空閒去發掘自己真正的興趣。
我其實不太了解很民主、寬容到了極點、只要不犯法都可以,怎麼跟“斷後路”link。看似完全相反的兩種教養哲學,怎麼在他們家的日常生活中進行呢?是說不用補習、不強迫學才藝就是他們家的民主嗎?(經濟情況不好的家庭是沒能力去學,那他們也可以歸類為民主了是嗎?)


我的小孩一開始都沒學才藝,我也不讓他們補習,等到他們發現自己的興趣時,他會自己來說。像我女兒是在小五那年,才跑來跟我說她想學鋼琴、長笛;我兒子則是在高中時,發覺自己對電腦很有興趣,才開始不斷深入鑽研。我對孩子的課業只有一個要求:只要能夠如期畢業就好,不管排第幾名,我都可以接受。
上課,真的是最重要的事嗎?我小學六年都拿全勤獎,這張獎 狀就像是「貞節牌坊」一樣,為了得到它,你就不能隨便「改嫁」。於是在小學六年中,我錯過了太多重要的事:三年級時,我小阿姨結婚,我沒參加;我阿公、阿嬤過世,我沒去送;我家附近做醮,那是六十年一次的大拜拜,可以想像那是多麼熱鬧的場面,但我也未能恭逢其盛……這些事後回想會讓人遺憾萬分的事,六年來大概有十幾件,而我卻為了那一紙無聊的「貞節牌坊」,全都錯過了,這值得嗎?
所以我很鼓勵小孩請假,只要家裡有需要家族成員參與的事:旅遊、聚餐……沒問題,儘量請假;就連公司開股東會,他們也可以請假旁聽;甚至只要他們感覺今天很想去爬爬山,也可以請假。他們兩個在班上功課沒拿第一名,但請假次數都是第一名,請到最後,老師還打電話問我:「戴先生,你是存心跟學校作對 嗎?」其實我不是要跟學校作對,只是覺得應該要把時間花在真正有價值的地方

我公司現在也是這樣辦,公司員工只要有重要事情,什麼老婆生孩子、小孩畢業典禮、母姊會,都可以優先請假,人生的關鍵時刻,絕不可缺席。

戴先生的“民主”嚴格說來應該是他不要求孩子的成績,不覺得讀書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事,他讓孩子自己去探索,這點我十分認同。他跳脫了許多有錢人家的窠臼,自己有了錢之後,就希望小孩子有學歷來幫襯家世。也因為自身的經驗,讓他體會到應該把時間花在真正有價值的地方!

Q你有刻意幫子女規劃或引導他們未來的生涯嗎?
A我給他們的刻意規劃就是:徹底斷絕他們的後路。早在十幾年前,王品就訂下了「非親條款」,所有幹部的親人都不得進王品工作。我連他們去王品旗下事業打工都不准。拜託!哪個店長敢使喚董事長的兒女啊?那打工有什麼意義?還壞了店裡的規矩。前不久,我又決定把八○%的個人財產捐出去做公益,僅留給他們各五%,而且要到三十五歲以後才能動用。這下徹底斷絕了他們繼承家產的退路,這樣才能逼出他們的潛力 !不然他們就會覺得自己橫豎有靠山,不用努力也不用掙扎,甚至不用去「想像」自己以後要做什麼,反正只要回去當王品的繼承人,坐著吃、躺著吃,甚至當植物人都可以活下去,幹嘛還奮鬥?

他的確有刻意的規劃和引導,也大張旗鼓的昭告天下了,這的確能逼出孩子的潛能,不得不佩服他的深謀遠慮!

Q你這種「斷絕小孩後路」的做法,跟你個人的人生經驗有關係嗎?
A我先講一個故事。我小時候家裡養了一隻雞,但我媽從不餵牠,每天早上把牠從雞舍放出來,牠就「咯咯咯」叫著、抖擻羽毛跑到後山去覓食。因為運動足夠,牠的肌肉結實、雞冠鮮紅、羽毛有光澤。後來,我媽把這隻雞關進穀倉,從此那隻雞每天只要吃飽睡、睡飽吃就好,但是牠反而變得垂頭喪氣,不再活蹦亂跳,沒多久就生病死了。你覺得,小孩做穀倉雞,還是做放山雞好?如果小孩變成穀倉雞,那不是小孩的錯,是父母的錯。我幼時家 裡很窮,但國中以後,我爸的製帽事業逐漸上軌道,家境變得很好,偏偏我爸又沒「斷絕我的後路」,於是我從一隻放山雞,變成穀倉雞。我念台大中文,中文系的學生出路比較窄,班上同學都很有危機意識,為了前途轉系、輔修什麼的,只有我一路混到底。反正我畢業後有三勝製帽可以待啊,怕什麼?我一直到三十九歲孑然一身離開家族企業,另起爐灶創業,才開始發揮自己的潛力,積極求生存,從穀倉雞又變成野外的放山雞。雖然已經是一隻「老雞」,但那時候我才真正充滿企圖心。我之前也掙扎過,要不要捨棄家業自立門戶,後來想到洛夫的詩:「如果你迷戀厚實的屋頂,就會失去浩瀚的繁星。」而我,不想要失去浩瀚的繁星。我的體會是:一定要讓小孩走投無路,他們才會闖出屬於他們的生存之 道。每次看到媒體上企業後代跑趴、泡夜店、玩名牌的新聞,我都很不以為然。我覺得這是未富先貴,這種光鮮亮麗的日子過慣了,以後怎麼可能任勞任怨、苦幹實幹?我不要我的小孩不知人間疾苦,而要讓小孩知道人間疾苦的方法,就是先讓他們過得很疾苦。


激發孩子的潛能方法很多(總不會這世上所有成功的人的父母都是如此對他們的吧!),我較偏愛孔夫子的“因材施教”。
我有兩個小孩,雖然都出自於同源(父母相同),但從小就不難察覺到他們的不同。姊姊規矩,按部就班,即使對某些學習沒有很大的熱情,也總是可以有超出一般的水準的表現。弟弟喜好差別很大,對沒興趣的事物只想逃避,但只要是有興趣的事,表現突出。
在教育他們的過程中,我不只一次被親友誤解為偏心,但是我心中十分清楚,姐姐吃硬不吃軟,偶而是需要嚴格一些的管教來提醒她;而弟弟則是不能硬碰硬,這小男生若對他越嚴厲,即使明知自己錯了也會強烈反抗,反而是動之以情來得輕省多了!
我們沒有什麼萬貫家產可以讓孩子養尊處優,生活的環境和接觸的都不是上流的奢華社會,這是否讓我們該慶幸我們不用擔心戴先生所擔心的!

Q你怎麼讓他們「了解人間疾苦」?
A我有很多朋友都把小孩送去念私立的貴族學校,由司機開著黑頭大轎車接送上下課,同學的爸媽都是有頭有臉的人物。但我的孩子國中以前,都念最普通的公立學校。我女兒國中時,坐她附近的同學,有爸爸當水電工的、媽媽在菜市場賣滷味的,也有同學下課後必須去打工貼補家用。我要我小孩接觸的社會是庶民社會,而不是上流社會,我希望他們了解,那才是大多數人真實的人生。
我對孩子很寬容,很少給 他們訂規矩,但我不會讓他們過得太舒服。我兒子女兒一直到高中,每個月零用錢都只有一千塊,他們如果遭遇什麼困難,通常我也是袖手旁觀。我兒子以前曾跟同學集資了一千美元,想在網路上買電腦,賣方遠在印度。我心想,這八九不離十是個騙局,但我沒說破,眼睜睜看他把錢匯出去被騙,之後也沒幫他善後,他就自己變賣身邊的東西籌錢還給同學。我就是要讓他經歷過慘痛的教訓,他才會知道什麼叫做「陷阱」,這是一門寶貴的功課。


女兒念的私立學校都是一些大陸有錢子弟才讀得起,我們雖然也有能力提供她更好的物質享受,但並不想讓她陷入追求名牌的虛榮中。她用的手機是在台灣買的不掛門號1990台幣,只能撥打電話和傳簡訊。當我知道她的同學們都有 i phone4 時,我有些擔憂她被同學們排擠,沒想到這個小妞很有個性的告訴我:「沒人會和我講這些!那些愛比較的同學其實目的很簡單,希望讓對方感到難過覺得不如他,但是如果我一點也不在意他們所說的,他們就根本傷不到我,也因此自覺無趣的不會再和我講這些了!」

我覺得重點應該不在於環境,如果父母的圈子和來往的朋友都是自詡為上流社會的人士,孩子自然而然就會知道自家的社經地位在哪一種程度,即使知道大部份人都和他們不一樣(庶民社會),又有多少助益?重要的是父母的身教,讓孩子知道一個人的價值並不只在於他的財富和地位,願意腳踏實地認真生活的人,都值得大家的尊敬!

他們兄妹倆出國念書,我事先都沒協助他們申請學校、安排住所;我唯一做的事情就是送他們去機場,給他們一張「留學生活須知」,之後就讓他們「自生自滅」。我女兒到了紐約以後,自己查資料,跟七所學校交涉,爭取面試機會。雖然英文不太通,但憑著筆談、口談、比手畫腳,竟也讓她弄到一所學校念。解決問題本來就是一種學習,若我什麼都幫他們弄好,甚至還親自帶他們過去,那他們要學什麼?

戴先生應該是忘了提到他給孩子“錢”出國念書,不管如何總有機票錢、生活費吧?如果他的孩子是如同我們當年,先工作了幾年存些錢才出國的,應該才叫“自生自滅”吧!

我告訴他們,出國讀書的目的有四項:文憑、語言、國際觀,以及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
我不要求他們念什麼名校,只要是教育部承認的學校就好,功課也只要「能畢業」就好,所以,我叫他們不要整天待在圖書館,要擴大視野,多體驗文化、多結交形形色色的朋友,深入當地人的家庭,這些都比功課還要重要。

這段文字透露了戴先生重視的,文憑(不管什麼學校,只要教育部認可,出國鍍層金就好。那之前的不重視成績、不補習,是因為早有送孩子出國鍍金的打算,根本不在意。)

出國真的能擴展我們的國際觀及語言能力,而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更是隻身在異鄉生活的必要條件,這是一種很好的磨練,但我以為這些都是出國讀書的邊際效益,如果我的小孩大學畢業後真想再深造(指的是更深入的去探討一門學問,或是學習一樣新的技術),我會希望他三思之後再出國,他必須有對他所想學習的事物有熱情,而不是用錢去混一張文憑。

Q你的孩子遇到困難,難道都不會跟你求救嗎?
A我很少幫他們收拾殘局,他們早已「習慣」,所以很少求救,因為求救也不大有用。
我兒子當兵時在官田新兵訓練營服役,除了要煮飯、整理靶場,晚上還要站衛兵,很操。他常傳簡訊跟我訴苦,說幾乎沒有時間睡覺, 累得快瘋掉,「爸爸不是很有辦法嗎?怎麼不想辦法讓我調單位?」我一直都不理他,只是勉勵他要忍耐、這是濃縮的學習,直到他退伍前三個月,我才去找他的指揮官。指揮官一看到我的名片,肅然起敬問我:「有何貴幹?」我說:「貴幹是沒有啦,只是聽說我兒子快被你操死了。我是來感謝你的,當兵就是要操才好,如果你這裡很涼,我就想盡辦法把他調走了。」當天晚上,指揮官找來官田地區的鄉紳辦桌歡迎我。之後就把我兒子調到軍官室修電腦,不用戴鋼盔、打綁腿,還有自己的寢室,讓他最後的當兵生活過得比較爽,不過也只剩三個月了。我之所以退伍前三個月才去「關說」,是為了讓兒子覺得,這個老爸其實有在關心他,既然「訓練效果」已經達到了,我也不好做得太「趕盡殺絕」啊,哈哈 哈。

我一直以為台灣的兵役是公平的,無法想像指揮官需要買企業人士的帳,“肅然起敬”太誇張了吧?一般老百姓能有如此特權嗎?戴先生只求“訓練效果”,他只求他自己目的的達成(他想激發孩子的能力,目的是孩子能成為一隻鬥雞,能在社會上拼搏,另創一番大事業,十分目的導向,完全看不到他對於孩子品格教育的著墨!)

Q你覺得你的孩子跟一般養尊處優的企業二代有何不同?
A他們真的比較有憂患意識,我兒子早在高中時,就已經開始用一種「如喪考妣」的態度來摸索自己的人生。爸爸這樣「無情無義」,以後真的要靠自己欸,不緊張點怎麼行?他對電腦很有興趣,高中畢業時,就辛辛苦苦去考了一張 CCIE(Cisco Certified Internetwork Expert)證照。這張證照很難考,他年僅十九歲就考上,是考上這張證照最年輕的華人。我問他:「你考這張證照幹嘛?」他回答:「啊你都斷我後路了,我要自己想辦法啊!」我兒子女兒現在在紐約讀書,每一次我去看他們,他們都跟我講很多未來想做的計畫。他們這麼有想法,都是因為我斷他們後路,他們得自力救濟啊。他們對物質缺乏的容忍度也比較高。我去年寒假去紐約看他們,我女兒還是拎著她在逢甲夜市買的、一只不到台幣五百元的大包包。她敢在紐約這個時尚大都會,這麼理直氣壯、毫不自卑的拿著這個夜市包包,有這種精神,我以她為榮。
我兒子跟他女朋友在紐約登記結婚,連捧花都自己紮。因為美國新娘捧花很貴,一束要一百五十美元,自己做成本才七十幾元。登記當天,我看其他人都 穿著豪華的燕尾服,只有他穿著一件四十美元的H&M西裝,裡頭搭一件圓領的素色上衣。因為沒有領帶,他拿了一支麥克筆現場在衣服上「畫」了條領帶,旁觀者看了都用力幫他鼓掌,我也覺得我這兒子真有創意!這個婚禮,保證他一生難忘。

沒有太多好誇耀的,他只是與其他企業家用不同的方法罷了,他知道富不過三代的原因,他想用不同於養尊處優的教養方式提升孩子的能力和耐力。

今年寒假他們回來,我把他們叫過來,宣布我的財產處置計畫。他們其實可以跟我「張」(台語,耍賴)一下,或至少討價還價、看可不可以提高比例,畢竟法律上他們本來可以各得我一半財產,但他們都不假思索就答應了。因為他們知道,我是愛他們才這麼做的。他們明白,爸爸不給他們財富、不讓他們進公司,都是為他們好。畢竟,要有血有汗有淚的人生,才是精采的真人生啊!

戴勝益給兒女的「留學須知」
(1) 順利完成學業拿到文憑(成績毋需太好,不能整天待在圖書館)。有企業家需要的學歷。
(2) 英文要學到非常好,說、聽、寫自如(CNN懂 90%以上)。 可直接接收外來資訊,與外國客戶溝通。

(3) 交很多外國朋友(各行業各年齡層均有)。
(4) 遊遍全美國各州、各大城、各景點。
(5) 看遍 N.Y. 的所有歌劇、舞台劇、電影、博物館、美術館。以上皆為增廣見聞
(6) 每日步行10,000步以上,養成每日運動的習慣。健康
(7) 在「安全保障」與「固定預算費用」下,極力擴大見聞與視野。
(8) 深入當地一般人的生活領域。
(9) 開始練習理財,培養「讓每分錢發揮最大效益的本事」。
(10) 培育第一流的公關技巧(讓大家願意接受你、信賴你、協助你)。
(11) 需熟讀《Taiwan Today 》,以及寄去的經濟資訊剪報,不能與台灣的經濟圈脫節。
(12) 四年內務必完成以上事項,回台創業


戴先生很清楚知道一個企業家該具備哪些能力,他在這12項留學須知中很清楚條列,而最後他的目的浮現,回台創業。一個平常人家的留學生,能在回國後立刻創業嗎?該要有家中資金的幫忙吧?這時你會感嘆投錯胎,寧可被“斷後路”,也想生在他們家!

我討論這篇專訪目的不在批評,想凸顯出一些問題和迷失,更想探討父母對子女的“物質提供”。常聽到一種論調,“教育孩子就是要磨練他,在缺乏的狀態下他才能成長!”,這通常是做父親的一種教養方式,能體會肩負一家責任的父親對孩子(特別是兒子)該如何教養的語重心長。他們認為安逸的生活會削弱人的能力,唯有挫折才能磨練人的心智和能力。

我覺得父母在給予上需要適度,一昧的寵愛孩子會讓孩子產生「受之無愧」的錯誤態度,但若是一昧的剝奪,也不是一種正常的方式。在為孩子立界線中有一段文字:

孩子需要從你(指父母)得到兩件重要的東西:滿足和挫折。從未得到滿足的孩子會持續處在一種需要的狀態,他們從來不覺得感謝,因為他們真的沒有得到足夠的東西。過分強調要剝奪孩子早年的需要,害怕孩子會控制這個家庭,是為人父母很危險的心態。
孩子的需要必須得到滿足以便發展信任和感恩的態度。就如聖經談到我們世人和天父的關係時所說的「我們愛,因為上帝先愛我們」(約翰一書四19),做父母的需要先付出。
然而,從未受過挫折的孩子不會了解,他們不是宇宙的中心,他們不能擁有任何想要的東西,別人並非只為他的需要而存在。滿足和挫折之間的平衡,調和了「滿足需要」和「受之無愧」兩種極端……………經驗過挫折的孩子會放棄「我有權得到一切想要的,別人該為我滿足所需」這樣的想法。此外他被剝奪一些權利時,不會看自己是受害人,也不會看那些不給他所想要的人是壞人,他會培養出平衡地看待自己及他人的看法

有個同事有和我們及身旁同事都相當的財經水準,但他為了一些目的不願意給他的家庭如我們般的生活條件。每個台灣家庭都裝的小耳朵、電腦他都不願裝設,他說不願給孩子優渥的生活,但在我們外人看來他連一些台幹家庭(甚至大陸家庭)都有的基本需求也要剝奪。小孩是聰明的,他當然發覺家裡並不像爸爸所言那麼窮(買了好幾棟房子),每一家(我們的圈子很小)幾乎都有的東西,對他們而言卻遙不可及。長期的不滿足,讓孩子只好自己想辦法獲得他所想要的東西(有些方法不是很恰當),這樣看來到底是為孩子好還是害了孩子?

在“給”與“不給”間,應該不是一刀劃分的,父母應該要看年齡看情況來調整,戴勝益先生是聰明的,他知道該如何控制“給予”來激發孩子達到他的目標。而有些父母卻是一昧的寵愛供給或是嚴苛的控制,讓自己的孩子走上不歸路而不自知!

2011年1月15日 星期六

2010 阿拉斯加之旅- 5/18 Kenai Fjords Tours(四)

當船長減緩了船速,船隻漸漸的靠近岩岸邊時,心中就有預感,又有好看的東西了!
在Kenai Fjords Tours 的旅遊諮詢處,桌上放著許多資料,其中就屬“Wildlife Guide”我覺得最實用。上了船,你只需拿出一支筆,在紙上勾選你所看到的動物即可。別擔心你不知道飛禽走獸的名字,“Wildlife Guide” 將你在這趟遊船中所有可能看見的全一一列表,有圖片還有Checklist,按圖索驥沒多久你就能成為專家,一點也不用擔心狀況外!


Steller Sea Lion,正式的學名應該是Northern Sea Lion。看到這頗為大隻的海獅慵懶的躺在岩石上,手上的相機就不停的照。

海獅通常都一大群的,對這些海洋生物沒啥研究,聽船長說是Sea Lion就猛照相,回家後拿出書來查看研究,才知道如果事先看了一些資料再出門會更好。Northern Sea Lion 和Common Spotted Seal(Harbor Seal 斑海豹)以及Pacific Walrus(海象)都有許多相似之處,若想要自行分辨,必須要仔細觀察它們的體型、鬃毛、腳趾、毛皮。下次若再有機會,我一定會放下相機拿起望遠鏡,細細的觀察牠們,看看我能不能分辨出書上所寫的差異和特徵!

船長帶著我們繞著一座又一座的礁岩,知道他在盡職地為我們找尋“Puffin”,只見他要我們左看右看的卻只看到一大堆海鳥(統稱,因為我根本分辨不出,距離遠不說,鳥的體型又不大,又有我們的船隻驚嚇,能看得多清楚倒是有些質疑?)。


可能我們看到的是太平常的海鳥(Sea Gull) ,Checklist上根本沒列入,偶而出現一些黑色的海鳥,又因為距離太遠無法確認,大致上來講應該是有看到List上的Black Oystercatcher。

岩石上的海獅慵懶,牠身旁的海鳥成群吱喳亂叫,再配上被海鳥糞覆蓋的岩石,這景象有點突兀!

有陽光曬到的地方就有海獅在做日光浴。

遠處仍是一片幽靜的深沉感受,但現在耳邊卻是成千上萬的鳥禽叫聲,吵雜聒噪令人印象深刻!

船長終於加速離開了海獅群,大概是透過無線電與其他船隻的聯繫,他火速的代我們駛向另一個方向。“Humback”這是他說的,也聽到一些遊客的驚呼聲,但我也沒看到什麼,只有這些黑點!

老公說有看到尾巴翹起來,一群人都擠在甲板上東張西望,站的方位真的會影響到視線,但你又不知他會從哪裡冒出來,無法事先佔位子,能看到與否還真是要靠運氣了!


2011年1月8日 星期六

為孩子立界線讀書心得─孩子需要知道的界限十律 :因果律(五)

插手干預

父母很難狠得下心讓孩子承受痛苦的後果,父母天然的傾向是幫助孩子擺脫困境。試想,我們曾花多少個夜晚在幫孩子做隔天要交的學校作業?而這種情形前一天才發生過,情況通常是這樣:
「媽,我的作業需要用到膠水。」
「抽屜裡不是有膠水嗎?」
「我剛剛去看用完了!」
「這麼晚了,你為什麼不早一點確認,這作業是何時交代的?」
「兩個星期前。」
「你為什麼不早一點作檢查?」
「我忘記了嘛!」
「現在要我去哪裡找膠水呀,這麼冷的夜晚,難道還要我跑出去幫你買膠水?」
「媽,對不起啦!可是如果我明天交不出這個作業,會被老師處罰的!」
「好吧,我去附近的超商幫你找找看!」
(有時候做媽媽的會感到挫折、生氣,但有些父母可能一點也不介意。)

比較一下這個對未來有眼光的母親所做的事:

「媽,我的作業需要用到膠水。」
「抽屜裡不是有膠水嗎?」
「我剛剛去看用完了!」
「這麼晚了,這作業是老師剛打電話來給的嗎?為什麼沒給你們足夠的時間去買用品呢?」
「別鬧了,這是老師兩個星期前交代的作業啦!」
「所以你有整整兩個星期可以準備用品,你為什麼不早一點作檢查?」
「我忘記了嘛!」
「那慘了,我記得你上次的作業也是這樣,一定要拖到最後關頭!我沒膠水,現在也過了我的睡覺時間,所以我希望你自己想別的辦法來完成這個作業,晚安了,我會為你加油的!」

我們認為做為母親的稍微幫一下平時就會事先思考、會負責任地作計畫,也準時交作業的孩子,並沒有什麼大礙。但第二位母親面對的不一樣,他看到孩子在發展一個很壞的模式,因為這不是他第一次拖到最後一分鐘才來找做功課的材料,他看到孩子正漸漸發展出使他未來日子過得不順利的性格模式:

‧拖到最後一分鐘,才試圖將老闆要求的任務交差,然後失去工作。
‧由於沒有及時報稅,或資料不完整,惹上稅法上的麻煩。
‧由於自己不出力,總是靠別人替他負責任的傾向,破壞了他的人際關係。

因此,她決定不去干預因果律,讓這個法則自行發揮效果。這個孩子種了拖延的因,就必須付上缺乏事先計劃而受懲罰的代價(果)。這個後果所給他的教訓,遠比他以後生活中所要付的代價來得低廉,正是讓他學得“不要拖延”這門功課的最佳時機。

如果做父母的不從中介入,這個法則是很管用的,但太多的時候我們干預了這條自然律,原本可以給孩子一些教訓的,卻被大人橫腰一攔。孩子往往是到了最後,沒人再幫他擺脫困境時才學到這門功課。

正如聖經所言:「凡管教的事,當時不覺得快樂反覺得愁苦,後來卻為那經練過的人結出平安的果子,就是義。」(希伯來書十二 11)父母需要對「讓孩子受苦」這件事放輕鬆些,不要過度認同孩子的痛苦,你寧可讓他現在吃一些苦頭,也不希望將來他要承受失去職業或婚姻的痛苦吧!

如果你發現自己很難讓孩子承受痛苦的後果,請找人幫助你超越自己的排斥感,你可能需要處理自己過去所受的傷害、自己的缺乏界線,或是孩提時期就養成的依賴模式。從好的協談人員或支持小組得到支持,這對你在孩子面前站穩立場,是不可或缺的要素。

我們常說「太寵小孩不好」,“寵”是什麼?我想應該就是捨不得孩子受苦!有些父母是出自困苦的家庭,年幼時想要的得不到,受盡辛勞地終於爬上了不錯的社經地位。當他們有了小孩,一味的滿足孩子的所有需求,甚至替他們擋下一切責任,無條件的愛反而養出只享受權利不盡義務的自私成人,不僅害了孩子,也造成許多社會的負擔!

現在就細細地審視我們自己吧!

‧我有幫不願在前一晚事先整理好書包及文具用品的小孩送東西到學校嗎?

‧我為了怕孩子上學遲到,主動幫他裝水壺準備用品嗎?

‧前一晚叫他早點睡卻不聽話的兒子,馬上就要錯過校車了,你“皇帝不急,急死太監”般地,急沖沖下樓幫忙先去攔校車嗎?

孩子終究要面對社會,疼愛孩子的父母又能包庇孩子到什麼時候?寧願讓他們在還小的時候,吃些小苦頭學得教訓,也不要等他們大了才再也受不了(父母也無力庇護或已經厭倦於庇護)地將他們丟出社會,造成社會的負擔!

2011年1月4日 星期二

為孩子立界線讀書心得─孩子需要知道的界限十律 :因果律(四)

在自主、選擇和後果之間取得平衡

你的目標不是要控制孩子讓他們做你要他們做的事,乃是給他們選擇去做想做的事,並且讓他們知道做錯事是非常痛苦的,使他們不想去做錯事!

小強想要互不相容的兩件事:
1.他想要照他的方法行事。
2.他想要事情對他有利。

小強的媽媽也想要兩件事:
1.她想要事情對小強有利。
2.她想要小強做對的事。

媽媽知道若要小強長大成人後有責任心,就需要做一些事,讓小強在未來生活順利所需的權利、自由、獎勵和處罰的的分配上受到控制!任何一個成年人都不可能同時擁有「我要成功」以及「我要每天都隨心所欲」這兩件事。成人必須兩者取其一,孩子亦然。

關鍵在於「選擇」,這是自主的要素和自制的根源。沒有「自主」和「選擇」,則「自制」是不存在的。因此父母的任務就是給予孩子適量的自由和選擇,然後掌握那個後果。

神學的基本真理:自主=負責任=承受後果=愛

我們若在這些方面都有同等程度的表現時,就是做得很好。如果孩子能夠自由的做選擇,並為行動的後果負責任,就可以培養出一個為正當理由作正確事情,又有愛心的孩子。只要是其中任何一點失去平衡,例如,容許太多的自由、過於要求負責,就會出現品格上的問題。

如果某人很負責任,卻沒有做選擇的自由,那就像是個奴隸或機器人,他無法成為有愛心的人,只會成為曲意奉承又充滿憤怒的人。或是,某人對某事有自由選擇的機會,也負起責任,但不曾承擔誤用自由的後果,他的品格就會漸漸出問題,至終作出非常不負責任又讓人不喜歡的事情!

我們要讓孩子有少量的自主權,讓他在那樣的自主權裡面作選擇,然後讓他在這些選擇權裡承擔後果,這樣就可以培養有愛心的果實。對大人亦然——給予自由、要求負責、承擔後果,至終成為一生都充滿愛心的人。

寫完這段讀書心得,感覺有些心虛。雖然已經盡力去了解作者想要表達的,也詳實的節錄成筆記,但仍然有些地方無法全然理解!
主要在於,能了解自主、負責任與承擔後果在教育上的重要性,但如此的行為如何和“愛心”連結?作者著墨不多,我的資質又無法全然參透,只好憑有限的理解來試著解釋其相關聯性!

有自主選擇權的人,可以做任何他想做的事(撿到錢歸還原主、擋救護車比中指、霸凌同學),只要是不用他負責任(霸凌同學校方漠視、網路散布中傷流言),不好的行為就會因此而增強,因為他無須考慮到承擔不好行為所帶來的後果(擋救護車被社會咒罵、撿錢要3%的回饋金被罵冷血)。而能自由卻無須負責任的人,大多是背後有人撐腰,富家子弟開跑車酒駕肇事,有父母善後,他當然無法體會被害者的苦痛,也無須因此去坐牢。試問他會因此收斂錯誤的行為嗎?

承擔後果才能為自己的行為負責,當你選擇好的行為得到好的回應,反之,你必須為你惡劣的行為承擔法律制裁、社會輿論撻伐和金錢損失(違規、酒駕罰款)。因為承擔了處罰(後果),讓我們學得教訓,也更了解自己錯誤行為所造成的傷害,使我們學會避免錯誤的選擇,也更能體諒別人的需要,為他人著想,成為有愛心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