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9月6日 星期二

為孩子立界線讀書心得─孩子需要知道的界限十律 :責任律(四)

孩子需要承擔什麼責任

行為

孩子透過被愛、教導、榜樣和經驗,來學會如何在私下和公開的場合行事為人。他們需要知道,如何行事是他們自己的責任。

孩子天生就是「衝動失調者」———也就是說,他們的情緒與行動之間,並沒有像「思考、價值、同情他人」這樣的「調停者」來做連結。他們的感覺和行為之間只有一條直線如果這種情況持續到成年生活之後,不可避免的是,他們會變成上癮或承受性格失調之苦。

孩子只會發洩情緒到行為上,以下是他們(或是沒學會界線的成人)會做的事:
原因:我很氣憤你不讓我多看電視。
結果:我哭哭啼啼,大發脾氣,對每件事情都勃然大怒。

有界線的孩子會這樣做:
原因:我很氣憤你不讓我多看電視。
思想:我可以發脾氣,但可能因此喪失比看電視更多的東西,所以最好聽話。
結果:我現在就去做功課。

孩子不是天生就有這種「調停功能」,但是上帝給為人父母的我們有“工具”來塑造這種功能,甚至無須孩子的合作就能做到。當孩子在衝動行事時,我們不用去壓抑他的行為,只須讓他感覺更加痛苦即可。

我們利用“確認”“指示”“經驗”來將「調停功能」塑造到他們心裡。
確認:使他們知道,無論現實與否,他們的感覺是真實、可信的。
指示:告訴他們,表達生氣或自我意願並非不合宜,但要有方法來處理感覺。例如,講出來,或是換個方式來表達(譬如,以尊重的態度取代命令的方式)。
經驗:讓他們知道,如果行為仍然不恰當,就要承受後果,反之若能對自己的行為做主時,則給予讚美。

舉例:
小美和小珍是兩姊妹,能言善道的小珍經常在小美講話時插嘴。父母坐下來對小珍說:「我們知道你很興奮地想和我們講話(確認),但是你一直插嘴,對小美是很沒禮貌而且會傷害到她的感覺。我們希望你保留想急著講的話,等姊姊把話講完之後再開口,如果你做不到,我們就讓姊姊有雙倍的時間來講話,一直到你學會克制自己為止。我們這樣做,是希望幫助你更懂得自制,否則這種壞習慣是會令人討厭且不受歡迎的人(指示)。
小珍聽了,然後就像每個孩子都會做的那樣,測試這個系統。她的父母堅持所講的話,以至於有兩個晚上小珍非常難過,因為爸爸媽媽沒聽她在學校發生的事(經驗),然後第三天,有趣的事發生了!
第三天晚上,正當小美在講話時,小珍的臉抽動起來,似乎正想要插嘴時,突然她深深倒吸了一口氣(她似乎記起前兩天所失去的機會),調整心態,笑著問小美:「妳剛才說的是……嗎?」

從以上的例子,我們可以了解小珍已經開始發展出「節制」這個成熟的基本要素。「節制」幫助我們與動物世界有所區別,也幫助孩子為自己的行動負責。有節制的人不必用行動來表現自己的感覺,取而代之的是用說明、反映、象徵,或是忍受遲來的酬謝這些方式來表達自己。或許孩子不一定每次都能控制情緒的反應,但是卻可以控制如何規矩的回應!

在現今的社會,如何來教育孩子,每對父母幾乎都能說出一大套理論。但是端看父母面對孩子的一些行為所做出來的反應,就能看出其最大的差異之處!撇開其它不談,「節制」真的是我覺得十分重要的一個課題,也經常在我們生活瑣事中不停的試探,父母是否教導孩是學習「節制」,關係到孩子生活、成長、學業,甚至工作、婚姻!

超市裡,我們看過父母為等不及結帳的小孩,打開飲料或糖果餅乾、百貨公司的玩具部門,有大聲尖叫、啼哭威脅父母買玩具的小孩、不給什麼東西就要脅不去補習,父母和孩子的角色似乎調換了過來,根本不知道是誰在教育誰?
父母沒給孩子應該承擔自己行為的責任,也沒教育孩子如何調整自己的行為(失控或不受歡迎的行為),當孩子不懂節制到允取允求的地步,或是生活全面失控時,才想加以控制時,通常都為時已晚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讀者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