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
玉芬十一歲的兒子強強讓她很頭痛,當強強發起脾氣來時,會大吼大叫、跺腳、摔門、丟東西。玉芬認為,如果不讓強強「表現自己」把氣發洩出來,他的內心就無法健康。她試著安撫他,但情況不見改善,強強的暴力行為變本加厲。
玉芬經過指導,改變了她對強強暴力攻擊的處理方法。她告訴兒子:「我知道有事情讓你生氣,我能體諒你的挫折感,但是你的情緒擾亂到全家人,所以我給你一個建議:你生氣的時候可以告訴我們你在生氣,因為你要誠實的面對自己的感覺;如果你的生氣是因為我們而發的,我們可以坐下來談試著解決問題,但前提是,不可以吼叫、口出惡言、跺腳或丟東西。」
她接著說:「如果你又有不當行為,就必須回房間,不准打電話、玩電玩、電腦或是聽音樂,直到你能夠有文明的舉止。而且,你干擾家人多少分鐘,就必須多做多少分鐘的家事。我們希望藉由如此的規定,幫助你處理這些情緒問題」。
起初強強不相信媽媽真的會如此做,但玉芬堅守了她的立場。一開始強強擴大了他的暴力行徑(父母們,妳們要預期會有擴大現象,因為孩子要確認你是認真的),但玉芬貫徹去執行「後果」。
原先她所擔心的後遺症(強強沒有情緒發洩的出口,會變本加厲的爆發;心靈受壓抑、破碎)都沒有發生,在起初的抗議階段之後,強強就安定下來了,他發脾氣不再那麼密集,甚至進一步消散了。他開始把問題當作問題帶到玉芬那裡和她一起解決,而不是把問題帶給她。
強強內心所發生的改變是,他成為自己情緒的主人。他可以生氣,但會認清生氣的緣由,解決那導致生氣的問題,而不是讓那個情緒帶他到失控的情況。
在現今少子化的社會,我們對於子女都存在著過度寵愛的隱憂。而就我所觀察的是,中國大陸因為一胎化的影響,情況更勝於台灣。
常在我們住的花園中看到照顧孫子的老人家,牽著一家六口(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父、母)照顧出來的小霸王。不到三歲的小娃兒,一不高興,就動手打老人家,而老人家也只會不停的說好話想安撫這霸道的娃兒,一點也不在意。
兒子的同班同學,有因為不高興而把課桌椅整個推翻開來的撒野行徑、女生尖叫地撕了惹了她的同學的教課書、、、種種無法控制情緒的暴力情緒不勝枚舉。
試想這樣的小霸王他能當到何時?父母、親人因為愛而忍受著,但沒有任何利益糾結的外人願意吃他那套嗎?不懂得管理自己情緒的小孩,沒多久就要嘗到自己種下的苦果,即使再有錢的父母也無法為孩子的一生鋪路。當他發覺世界不是繞著他而旋轉時,或許已經付出了極大代價。
為自己的情緒負責,是孩子第一個需要學習的課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讀者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