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篇已經將來龍去脈細述過,這一篇直接進入如何面對的主題。
如何面對聰明的孩子?有正確答案嗎?老實說……沒有!
和張姐談了將近半個多小時,得到的應該是概念多於方法。
每個小孩的個性和行為模式都大不相同,想要使用一種方法來應對各式各樣的孩子,本身就是個錯誤的觀念。孔夫子早就說過了【因材施教】,就是要針對不同性格、資質的孩子,研擬出不同的教養方式。
所以這篇文章絕對不是回答【如何面對聰明的孩子?】的正確答案,嚴格說來應該是一種觀念、看法的分享。
首先,張姐提醒我應該要為自己養了一個聰明的孩子感到高興。
這對於整天擔憂兒女不夠認真、努力的我而言,的確是一個稀奇的觀念。
一直認為聰明是因為遺傳,老公航空工程博士的基因造就了兒子、女兒數理方面的長才。從來不特別為此高興,因為在我的思考邏輯中,這些都似乎理所當然。
但是當我認真去思考,突然想到世界上沒有什麼是理所當然的。想想,曾聽過一些高知識分子的夫妻(陳長文),生下了身體或智能有缺失的孩子。而我的兒子也是多次被親友、師長認為是自閉症或是過動兒的。
真的,聽了張姐的提醒我才想到,在這方面我竟然忘了感恩,忘了感謝神賜給我兩個健康又聰明的孩子。想到神所賜下這極大的恩典,怎不令人感到高興呢!
再則,張姐提醒我,應該為兒子、女兒都還能和我保持著這麼親密的關係感到高興!
想想也是。一些親朋好友的小孩,在上國中之後就漸漸不願和父母一起出門玩。有問十句話回答不出一句話的、有和父母講話像是和仇人說話般的、有離家出走的、夜不歸營的,各式各樣令人憂心煩惱的問題。
而在我們家,兒子女兒會打電話詢問我的身體狀況(怕我太累),會在我洗碗時湊過身來和我聊心事,會專程找時間全家一起看影片(The Big Bang Theory、火影忍者),一起討論著劇情。當然更別說全家的年度旅遊,每個人都滿心期待著。
為此,我更應該感恩和高興。和孩子們相處的日子將會越來越少,能有這樣高質感的家人關係,真的是不可多得的!
經由張姐的兩項提醒,突然覺得自己真是幸運,能有這麼乖巧的兩個孩子還有什麼需要太過擔憂的呢?
針對Thomas,張姐提出一些看法:
Thomas在學習上應該是有他自己的一套方式,雖然我們並不一定能figure out,但是不能因此認定他沒努力。沒有人會不讀書只靠運氣好就能名列前茅的,或許一次、兩次是有可能,但是Thomas一直保持著數理方面的優秀成績,這幾種科目可不是運氣好就能有好成績的。
Thomas在學業上的懶散,有可能是課程缺乏挑戰性、老師教學的枯燥、或是情緒影響。張姐提及自己兒子(加州理工)在讀中學時也會有類似的情況,有時甚至會因為討厭這老師而故意忘了交作業,以致於拿到C的壞成績。張姐說她會先觀察他(兒子)的情況,只要沒那麼嚴重,她就讓兒子自己去面對和學習,幾次的壞成績並不會造成太大的影響,做父母的無需太過擔心。
Thomas明顯地在數理方面有其天分在,尤其是他對於不甚喜歡的科目(語文、歷史),成績表現就不好這一點可以看出。他在數學、科學上的學習有其特殊的領悟力,所以並不需要和別人花一樣多的時間在學習上。
這年齡的他直覺自己不努力,可能是因為看到同學花上比自己更多的時間在看書,而自責。我們無須緊張,應該讓他找出最適合自己的學習步調和學習方法,這對將來讀大學而言才是更重要的。
最後,張姐提醒我多讚美孩子,這樣他才會對自己有信心。
內心深處,我是知道他們很聰明的,但是為了不願他們驕傲自滿,我們的讚美比較會針對事件(事實)做一些評價,鮮少提及【聰明】兩字。或許因為我們這麼嚴苛的標準,讓兒子經常覺得自己做得不夠好,導致他對自己的評價總是負面的居多。
經過張姐的開導,我決定多讚美、少評論。我們已經將兩個孩子教得不錯了,應該相信他們不會因為讚美而驕傲自滿。此時的我們應該要放輕鬆地卸下【父母、教導者】的角色,以【朋友、傾聽者】的角色來替代。在信任他們有分辨是非善惡能力的大前提下,給他們空間也適時地讚美,讓他們能夠充滿自信地往前邁進無所懼!
很多人都以為,用什麼方法才能讀得好(或是事情做得好),但很多時候是因為讀得好,所以方法就是對的,即使這不是大家認同的方法。
回覆刪除作為一個普通人,真的很難理解一些非常理所能解釋的事情。
回覆刪除兒子的特殊,是我很想了解卻無法深入探究的。
你這【結果論】是我現在退而求其次的面對態度,
尤其是想到一些身邊朋友碰到的親子問題,會覺得兒子的問題反而是微不足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