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14日 星期四

愛因斯坦症候群必須面對的議題(二)長期的不確定性

身為遲語兒的家長,我們的眼目和重點目標都鎖定在最初的那幾年。此時患有愛因斯坦症候群的孩子若非不開口說話,就是其口語以及與語言相關的社會性發展遠落後於同年紀的孩子。雖然這是個家長付出最大關切的恰當時機,但也在此時大多數慢開口說話但聰穎的孩子逐漸擺脫了陰影 。
渡過了這難關之後,您聰穎的遲語兒就能從此一帆風順嗎?那倒未必。以長期而言,愛因斯坦症候群的孩子仍存在著許多不確定性,需要我們的留意和關注!


本以為孩子會說話之後就無須再擔憂了,但當兒子上了國小一年級(在大陸)之後,才發覺要關注的問題更多,需要與老師溝通的層面更廣。

才開學不到一個月,老師說Thomas上課沒聽講(不只不專心,是根本沒聽課),全班同學只有他一人無法按照老師要求拿出正確的課本(他沒有自理能力,書本、書包和抽屜都無法按照老師要求擺放),他寫的字醜到無法辨識而且寫字速度過慢。

按照老師的抱怨和批評,我認真的考慮讓他再回去讀幼稚園大班,畢竟他也只比大班生早生了14天罷了!當我向學校詢問降級的可能性時,月考成績出來了,Thomas跌破老師的眼鏡,那三位老師(語文、數學、英文)異口同聲抱怨從未聽課的小男生,考全班第一名的成績。

難道是我們父母在家加強補習嗎?非也!由於從小沒讓Thomas拿筆練寫字,突然面對大陸繁重的作業壓力,每天盯著他完成作業就弄得人仰馬翻的,哪還有時間幫他復習功課。我和老公又是崇尚自然無壓力的人,更沒讓孩子提早學習,既然老師說Thomas沒聽課而我們也沒教他,那他是如何會做答呢?

唉!這些死板的老師只認定乖乖看著老師的學生有聽課,殊不知Thomas每天回家都會開心的告訴我又學了什麼新的數學運算,老師說了什麼好笑的事情,他無須盯著老師看,用耳朵就能吸收資訊。就這樣,在這分數至上的大陸教育下,Thomas不再成為老師的箭靶,雖然每次換老師就會舊戲重演一次,但漸漸的他的奇特在老師之間傳開,他們也就不在意他上課是否專心。倒是我仍持續性的詢問老師,留意到他的專注力在2分鐘、5分鐘、10分鐘的逐年增加中。



傑出的分析能力經常是他們難以自然取捨的部分,這個事實可以為他們受教育和未來的生命加分,但相對的也讓他們在接受學校教育上遭受比之前(語言發展遲緩時)更多且更持久的問題。


許多愛因斯坦症候群(以下簡略)的孩子,由於不均衡的發展而被老師和其他人誤解。例如:數學 VS.詩詞能力,智能 VS. 社會性發展。

針對他們較強的智能領域部分,若沒有設計特別的課程,會使孩子「沒有適當方式來消磨上課時間」—他們承受著無聊和挫折,而且有可能「養成嚴重不專心的習慣」並被貼上「專注力欠缺過動障礙」的標籤。當他們接受的是「日復一日練習怠惰和做白日夢的習慣」,儘管能從容應付課業,卻造成他們「期待可以不勞而獲」,於是他們無法養成能夠讓自己心智潛能開花結果的必要學習習慣和自律。



別以為成績好我就不用再擔心Thomas了,當他三年級以後開始有自己的想法時,我就注意到他越來越懶惰、字越寫越醜、愛發呆塗鴉,成績也開始有下滑的跡象。雖然仍有榮譽心但沒有動力,很輕易就說服自己安於平凡。此時的我再次閱讀「遲語天才—愛因斯坦症候群」這本書的後半段,才知道他正如書中所言。我難過、擔憂,但在大陸的教育體制中我無法為他爭取甚麼,卻又不願眼睜睜看著一個將來可以為神所用的器皿如此荒廢。有一度我甚至興起了帶他們姐弟倆回美國讀書的打算,但最終作罷,因為我相信一個健全充滿愛的完整家庭比學校更能教育孩子。

還好一年多以後,Thomas的成熟度又向前跨一大步,對自己的功課有責任感,也有強烈的榮譽心,雖然偶爾仍會偷懶,但已經不用我們操心了!



習慣於一個人遊戲,會讓他們傾向於「孤獨」,更致使他們容易和「死板又賣弄權威的大人爭執不下」,其結果會讓他們「輕蔑任何可見的權威」(包括父母的權威)。

而一般在高智商孩子身上看到的負面人格特質及情緒反應也有可能發生在他們身上。不受同儕歡迎、孤單、情緒問題、被嫉妒和憎恨,都是常見的問題。再者,「學校偏好給那些照著他們的話做的安靜、端莊孩子獎賞。」也影響到他們自我評價。



兩個小孩在學校成績都很好,雖然偶爾會遭受到嫉妒和排斥(女兒),但因為他們本身性格都十分開朗,所以問題不大。他們不孤僻,喜歡有同伴玩,也懂得招呼朋友,在學校人緣都算不錯。

小學二年級時,因為Thomas在語言的發展還不夠成熟,當老師提出問題要求學生舉手回答時,老師都會刻意忽略他(因為他說話文法倒置、結構混亂、語焉不詳,沒人聽得懂他在表達甚麼)。有一次他難過的問我老師是不是不喜歡他,正當我思考該如何回答他時,他很快的告訴我:「老師都是愛學生的,老師不是不喜歡我,他只是沒看到我舉手而已!」真的,我很驚訝於他能很快的自我調適且健康的看世界。



孩子面對的事如果都容易應付,那麼或許會變得期待每一件事都應該輕易發生。每當面臨某種程度的困難,或甚至是那些能力較不如他的學生都能不怕困難的克服的小失敗,都可能令他焦慮不已或沮喪。遭遇逆境有可能帶來不良效果,包括逃避困難、自卑感和怯於大學或研究所的學習。



我在之前“小時了了,大未必佳”的文章中提過,天資聰敏的小孩需要面對更多的自我挑戰,對自己的期許也是帶動著他們往前進的重要因素之一。該如何激勵這些輕輕鬆鬆就拿到好成績的小孩願意多加一份心力,這是我這段時期正在努力嘗試和學習的。
在別人眼中他們已經很優秀了,但我看到的是他們的不積極和不嚴謹。而將來他們不可否認的會遇到挫折,是否有足夠的勇氣和心理建設,讓他們在跌倒後能不怕失敗的站起身來繼續努力,左右著他們成功與否!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讀者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