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24日 星期日

為孩子立界線讀書心得─影響孩子培養界線的三個管道— 幫助

有三個管道可以影響孩子培養界線:教導、榜樣、幫助。
前面已經分別討論過教導與榜樣在培養孩子立界線時的重要性,現在來談談“幫助”。

幫助孩子內化界線

「內化」指的是“使它成為你的一部份”。它不只是學習一件事,也有別於看到一件事的發生,而是使那事實成為我們的實際經驗。我們可以透過「理性」來「知道」某些事,但「經驗」能帶我們更深入的認知。
如果做為父母的我們,在訓練小孩界線時只是「話語」的組成時,終究是浪費力氣。如果我們對孩子能「行出」界線,他就會把經驗化為己有、記住它們、消化它們,使之成為如何看待現實的一部份。

作者舉了一個很好的例子:
他們的兩個兒子每星期按其所做的家務獲得少許零用錢,剛開始他們並不懂如何管理零用錢,對於父母教導他們如何存錢當耳邊風。直到有一次,他們才剛花光了所有錢不到兩天,他們長久期待的漫畫在打折出售。他們慌了,到處找錢,更央求爸媽通融預支零用錢。
「不贈送也不貸款,只能按平常每週的比例賺取零用錢。」
孩子們哭了,但也確確實實的學到了功課,等下次發零用錢時,他們開始懂得儲蓄,討論著需要存多少錢,以及可以花多少錢。他們開始內化了這個事實—“如果現在就花錢,以後就沒錢可用”。

非常顯而易懂的例子,這也不是幾番訓誡和嘮叨就能達到這種結果。父母有界線的經驗,才能培養孩子的界線,就好像一顆橡樹,孩子碰撞幾次之後,發現這棵樹比他還強壯,下次就會繞道而行。

這真是我們該經常反省的,在讀書會分享這段章節時,有朋友覺得作者會不會太狠心了。是的,我們這些母親都經常不知不覺得太過於心軟而失去了界線,讓小孩在一次又一次的“例外”中忽視了界線。「界線」對於他們而言只是「名詞」,只是媽媽隨口的嘮叨和喋喋不休,它從不是「動詞」。

想起老公經常訓誡我的一件事,他說:「做不到的懲罰就不要說出口」。

以前在台灣開車時孩子還小,經常在車上吵吵鬧鬧弄得大家不愉快。當耐心都磨罄時會劈口大罵,並且威脅要停下車、把他們都趕下車、丟下他們不管。一次,這威脅還管用,不到幾次就失效了,因為我根本做不到這種懲罰,孩子也就當作耳邊風了。
父母認為對孩子是好的事就應該堅持,就像是柔柔幼年時期在美國坐車時我們堅持讓他坐Car seat一樣,即使回到台灣,不論她如何不願意(哭泣、尖叫)都不能讓我們妥協,因為我們深信如此才安全。

當關係到孩子生命安全時,我們態度堅決,因為我們愛他們不願他們肉體受傷害。心理呢?行為處事呢?那些看似無立即危險性的事物,讓我們忽略了潛在的傷害,而這正在一點一滴侵蝕著孩子的人生,我們必須正視且深思!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讀者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