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導界線的障礙
太過認同孩子
現代的父母已經不能像舊時代的父母一般,什麼「天下無不是的父母」、「威權教育」、「大人說話,小孩有耳無嘴。」的來管教子女,因為這些都已經不適合講求自由民主的現代小孩了。
對待子女若能以“同理心”來面對,應該是一種不錯的選擇。在許多事情上,除了以父母本身的立場思考之外,同時也考慮到子女的感受,這樣的管教方式非但不會造成親子之間的對立,更能增進親子間的溝通和親密度。
這麼說來“同理心”在親子關係中應該是個加分,為何作者會將“太過認同孩子”列為教育界線的障礙呢?難道作者強調“斯巴達教育”嗎?非也!
在我們生活的周遭很輕易的就可以舉出許多例子,不論是發生在我們身上,或是身邊親朋好友的案例,有時會令我們聽得張目結舌,但當事人卻都意識不到問題的嚴重性。
由此可知“太過認同孩子”,在教育孩子界線上造成的障礙之大,及父母不自覺使問題更加深,已經到了我們每對父母不得不正視且深思的地步!
隨手拈來就有一堆例子(就不去提作者舉的“外國人”例子),在你我的身邊隨時可見:
夫妻讓已經六、七歲的小孩與他們同睡一個床,或是長時間由老婆陪孩子睡。理由是,孩子不敢一個人睡,父母只好犧牲彼此親密的時間或品質來成全小孩。
小孩不願專心吃飯,媽媽拿著碗跟在後面追著餵食。詢問他為何如此,不是不知道教育方法,但怕實施太嚴格的管教方法(不吃就收起飯菜,沒有零食,下一餐就會乖乖用餐。),對已經有些瘦小的小孩會影響到發育。
怕小孩被老師罵,幫小孩做作業;已經明顯過胖,還讓小孩繼續吃漢堡炸雞;明知喝飲料對身體有害,仍一箱箱飲料往家中搬,因為孩子不喝白開水。
做出如此行為的父母,或許都有許許多多的理由支持著他們的決定,但不論他們如何解釋或推拖,都讓我們清楚的看到了一個事實:過度認同孩子的感受,使他們無法正確的教導孩子。
通常,父母無法延緩滿足孩子所需,是因為他們過度認同孩子的感覺。做父母的是需要體貼孩子的痛苦、害怕和孤單感,因為這樣作,孩子的內心才會滿足,才會覺得被人認同、被人了解,才會學得會如何處理情緒和表達感情。然而,有些父母把自己痛苦的感覺和孩子的感覺相混,認為孩子比她真正的情形還糟,他們把自己的問題投射在孩子身上,以為幼兒的不愉快似乎是母親所帶給他的創傷;青少年的焦慮似乎是父親的驚慌所引起。
其實,這往往是父母自己的問題尚未解決所帶出來的症狀。例如,年幼時在情感上的被遺棄感,會讓人常覺得孤獨沒安全感,也讓人會更加倍的寵愛孩子。做父母的要懂得區分,在送孩子上幼稚園時的啼哭聲,不是出自不被愛的傷痛。正常小孩本就會有的反應,甚至氣氛使然(其他小孩哭,一堆小孩也莫名啼哭),都會讓太過認同孩子的家長自責不已,甚至事後加倍補償孩子。
他們若知道,當他們才轉身離去,那原先哭得聲嘶力竭的女兒,立刻若無其事的轉身尋找玩具或朋友時,或許會為自己的多慮大嘆一口氣!
如果你發現自己無法承受孩子的痛苦,可能是在將自己的痛苦投射在孩子身上。試著回想一下過往那些尚未得到醫治的問題,找一個有智慧的協談人員來檢視這些問題。你需要這樣作,因為你的孩子需要一個能區分「傷心」和「傷害」的父母。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讀者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