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次和妹妹聊天,她提到身為父母的無力感,心有戚戚焉!
全家同遊南橫,喜歡大自然美景的她,興奮的與孩子們分享初見美景的感動與震撼。孩子們看了一眼,淡淡的回了句“還好嗎,又沒多好看!”情緒整個像洩了氣的皮球,無法回復。
難得來到山裡,想下車走走步道,全家人都窩在車內不願下車走路,氣得她最後只好生悶氣獨行。
在雜誌中看到不錯的文章,拿給女兒看,希望女兒也能被感動。女兒看完後,冷冷的丟下一句“沒感覺”!
想起剛懷柔柔時,不知腹中的胎兒性別,朋友常問起,自己卻一點也不想知道是男是女,唯一的心願是平安的生下健康的小寶貝。
在襁褓時,只求不要發燒、中耳炎快好、回台灣別感染腸病毒。
幼稚園時,在意她與小朋友的互動,流行性傳染病別上身。
國小,水壺、橡皮擦可別再弄丟了!老師兇嗎?作業量是否合理?
就像是一般正常的父母吧,我們努力工作、盡心力照顧教育子女,期待他們將來能有好成就,這也是大部分父母的心願。但為什麼,明明是從我們腹中而出,由我們親手帶大的小孩,不一定就能照著我們所希望的成長。
撇開成龍成鳳的遠大目標不講,為什麼當他們長大了,那牽著我們的手鬆了,能自己照顧自己後,我們就很難再進入他們的心中?雖然我們自己也是循著如此常規,但對為人父母而言,真是個殘酷的事實。
他們有自己的朋友,有特殊的溝通語言、方式,他們的喜好已經不是我們所能影響的!那我們能做甚麼?
當我看到一篇勵志文章,我特意的印了下來,希望柔柔能看看。目的當然是希望她能因為這篇文章被激勵,希望她能有和我相同的感動。
結果經常是,柔柔乖乖的看完它,恭敬的還給我,The End!心急的我會忍不住跑去問她有什麼感想?是否有感動?希望自己有所改變嗎?“沒有,那只是別人的故事,和我不一樣。”
天呀!這明明是個令人熱血噴張的故事,看完後會讓人興起“有為者亦若是”的激動情緒,為什麼完全傳不入她腦中?我們認為好的事,為什麼很難進入她們的心理了?
無力!無力!無力!
和柔柔的關係一直很好,她也懂得父母的辛勞,貼心的她更會主動幫忙家事。但小時候那個凡事聽父母教導,認為父母是世界上懂得最多的人,張大眼睛抬頭仰望我們的那個小柔柔不見了。轉身看看已六年級的Thomas,沒多久他也會不見了,心中一陣愁悵!
我當然知道孩子不是我們私人擁有,是上帝給我們的產業,要我們去好好的經營管理,將來面對主時無所愧。神沒讓我們私擁這產業,也讓他們擁有自由的意識,代表著時候到了我們就必須學會放手。放手讓他們自己去面對社會,即使外面的世界充滿了危險和陷井,仍要揪住心、不干涉的放手讓他們自己去闖。
不是不知道這道理,也不是放心不下(理智上我盡量提醒自己放手),是心中的悵然失措令人無法釋懷!那隻牽著妳的小手轉眼和你一樣大了,她開始能和你換穿同一件褲子,那小女孩長大了,不再需要你的耳提面命,也不再認為媽媽是萬能,這就是我們功成身退之時!但我還捨不得呢,我還不想跳開,我還希望在她的生活中留下些甚麼!
想把好的事物留給她、想將美好的感動傳給她、想把自己人生歷練中所體會出來的經驗傳給她、想給她歷經磨練後的生命智慧。但她會欣然接受嗎?
或是淡淡的回答“沒感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讀者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