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9月24日 星期五

為孩子立界線讀書心得─影響孩子培養界線的三個管道—教導

三個影響管道

作為父母的我們,有三個方法可以影響孩子培養界線:

教導

我們教年幼的孩子如何洗臉、綁鞋帶、正確握筆、扣扣子,稍微長大些我們教他如何騎腳踏車、溜直排輪、整理房間。經由送他們上學,更有系統的學習無數的事情和技術。相同的,我們也可以教導他們有能力去聽規範、以及有能力適時的說出「不」的界線。

界線並不是一種模糊、神秘的想法,界線的觀念和原則既明確又清楚,乃是建基在現實、上帝的法則,以及日常生活上。

總認為身為父母(或主要管教人)應該要有一套固定的法則,依據這建基於我們信仰中的行事為人法則,在日常生活中教導我們的小孩。如果父母本身沒有信仰(不一定只指宗教,在某些時候價值觀、人生觀會讓人如宗教般依其信念生活。),他的界限不但模糊,更會因時因地甚至於因人而有所不同,如此不但會使孩子被其困擾住,更使孩子學會如何鑽漏洞的不良行為。

我們可以直接教導界線,孩子可以從中學會界線。幫助孩子用話語說出感受,並把我們的教導應用在不同的情境中,等他們逐漸長大,在一步一步將這些教導家以澄清和修正。

當孩子過於年幼時,他們不一定能明白父母某些界線的原由,有時只能先讓他們遵守界線,等他們年齡漸長時,再加以解釋(例如不能玩火、不要去碰危險物品)。

我們常看到在百貨公司無法如願的小孩旁若無人般大哭,許多父母羞於旁人的眼光,讓小孩再次得逞;而有父母則是惱羞成怒的當場打罵小孩,弄得鬼哭神號的難堪場面;而有界限的父母能夠心平氣和的等小還安靜穩定下來後,告訴孩子「界線」—「我們家有條界線,就是不准大哭尖叫,我知道你很想要買,但你需要冷靜下來和我們溝通,尖叫大哭沒有用。而起如果你不能遵守『不尖叫大哭』這個界線,後果就是哪天放學後你不能看卡通。」

別以為對孩子講道理沒用,在柔柔一歲多(能明白我的話語)時,我就已經如此教導她。當然不可否認的,偶而我也會因為身心的勞累而抓狂,但我盡量謹守著父母必須冷靜有智慧的處理小孩的教育問題,而且在他能明白話語之後就和她說明我們的界線(當時不知道這字眼,比較接近「家規」的涵意,也喜歡和他談為人處事的道理,尤其著重「將心比心」、「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道理。)。

除了上述的實際應用之外,我們可以進一步教導孩子界線的原則,年幼的孩子可以學習下面這句話:「你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意思是,他們必須接受像清理房間、得到好成績、合一的餐桌禮儀,以及控制好脾氣等事情,不可以把沒有做好的是怪到別人身上。


聖經申命記六章6至7節告訴我們,要「按孩子的年齡程度,教導這些觀念」。下面有一些概括性的指導原則,可以幫助我們了解如何將不同的界線應用在不同年齡成的孩子身上。

出生到十二個月
在嬰孩第一年的生命階段,是與父母相聯繫、建立基本信念的階段,因此這個年齡的界線應當是很少的。嬰兒沒有足夠的愛和內在架構來忍受挫折,此時父母需要保護、養育,並滿足嬰兒舒服和被愛的需要。

一到三歲
此年齡的孩子能夠學習對「不」這個字回應,也能夠了解它們不聽話會有什麼後果。此時可以將界線應用到危險的情況、亂發脾氣、暴力行為等等。或許此時的他們,無法清楚的明白你所持的理由,但能夠逐漸了解:聽從你的「不可以」,會帶來好結果;忽視你的「不可以」會帶來不愉快的後果。

三到五歲
在此階段孩子能夠更了解為什麼要負責,及不負責任會有何後果。此時可以和他們一起談論,學習如何善待朋友、回應權威、有禮貌的表達不同意見、做家事等等。
而「暫停」、「沒收玩具」、「不准看電視」或「不可以參與有趣活動」等,在這階段是很有效的「後果」。

六到十一歲
這階段牽涉到更多要努力的事情,除了家庭之外孩子在學校、活動、教會、朋友投注了更多時間。此時界線的問題將圍繞在:待在家裡和找同學玩兩者時間上的平衡、家庭作業、學校課業、目標設定、時間和金錢的預算等事務。
可以採用的後果:約束他與朋友的關係、自由活動的時間,以及在家裡所享有的權利。

十二到十八歲
青少年時期牽涉的事物包括:對自我的認同有別於父母對他的認同、職業的傾向、性的成熟、對愛情的選擇,以及價值觀等等。
這時我們應當開始「不以父母自居」的階段—從「控制」轉為「感化」孩子。在人際關係、價值觀、時間安排、長程目標等問題上幫助他們。盡可能讓他們知道漠視這些問題可能造成的後果是什麼(例如,會沒有零用錢,或是失去學校獎學金的支持)。
在這階段要記住一件事「自由」不是隨著年齡增加而自動傳下來的禮物。要能得到自由,在於他能否把該負的責任處理的很好。行為向三歲小孩的青少年,得不到成熟青少年所能擁有的自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讀者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