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6月25日 星期六

啃老族

一個朋友憂心地和我談起她兒子不願去學校上學。一個國三的孩子,剛轉入新的學校住校,在宿舍被室友打到腦震盪,從此一直排斥上學。

初次聽來,我們很單純的將之歸類為一般的霸凌事件,和學校溝通,譴責了施暴者,最後大不了換個學校讀,遠離霸凌。但是當我們越深入了解到這個家庭、這個孩子時,答案似乎無法那麼肯定了,而為朋友的擔憂又更加深了一層!

朋友的兒子在一年之內已經換了三個學校了,從在第一個學校的被金錢霸凌(她兒子在學校一直被勒索金錢),到匆匆換學校之後嫌新學校不好,這第三個學校可是他自己滿意挑選的,沒想到讀不到一個月就發生了暴力事件!

身為母親的朋友,當然心疼於兒子的被打,她不斷地告訴朋友們這學校太亂了,卻忘了這間學校是她們當初極力推崇的。態度之所以有如此大的轉變,除了兒子被打之外,所有的批評都是出至於她兒子的描述。

為什麼會被打?各說各話,沒有正確答案。但以我們對這小孩的了解,他一直以來都比較自私孤僻。朋友家算是經濟情況不錯,很懂得做人際關係,花錢買禮物送老師、帶東西請室友吃的小動作是人之常情。但是若小孩從小就以為人際關係的建立,只在於物品的收受,就無法真正了解到友誼的獲得,是在於人與人之間的真心關懷和有效的溝通。

這男孩又看上另一所學校了,他告訴媽媽這所學校不需要用錢打人際關係,我聽了無言以對。是什麼樣的家庭教育、學校教育,讓一個國中三年級的小孩,覺得他需要用金錢為自己的人際關係鋪路。他沒有朋友,成天窩在電腦前玩,父母擔心他在學校遭霸凌,但我覺得問題一點也不單純,他們該擔心的事應該更多!

首先,這孩子對身邊的人、事、物都多所批評,但奇怪的是,為何老是他碰到這些事情?他抱怨學校英文教學的不到位(英文是他的強項),但卻忘了自己其他科目的跟不上進度。原先被他高度肯定的學校(朋友非常尊重孩子,讓孩子自由選擇學校),卻每每在他讀過之後被嫌得一無是處,他總覺得問題都出在別人,可悲的是,母親也支持著他,相信都是別人的錯!如此的態度造成他習慣,“吃這碗,看那碗”,不在意與人建立真誠友誼,因為只要不合他的意,他隨時拍拍屁股走人。

其次,發生暴力事件之後(開學不到一個月),他不停地藉故不去上學(恐懼心態是可以理解的)。但想想他是個170幾公分高的壯碩男孩,經過了與學校、同學(當事人)和家長三方面的多次溝通,其實事情都已經解決了,他為何還是不肯去學校?朋友急了,帶著兒子看醫生,一下子結石休息兩個星期,一下子拉肚子休息一星期,反正每次接近回學校的日子他就又出毛病,整個學期上不到一個月的課。朋友的老公氣急了逼他去學校,小孩以死(跳樓)相逼。父母沒轍了,到處訴苦詢問朋友的意見。

我心中的第一個念頭是,為什麼有小孩懂得用“死”來逼迫父母?是因為父母其中之一習慣如此,而有樣學樣嗎?這孩子嬌生慣養吃不了苦頭,手中把玩的全是新穎的高科技產品,他根本不知道生活的艱難,卻動輒以“離家出走”和“死”來恐嚇父母!

第二個念頭是,不想讀書(這孩子如此告訴父母)也可以,學個一技之長也不錯,總之不該讓孩子以為可以賴在家裡吹冷氣玩電腦,每天輕鬆度日,如此當然叫不動他回學校。

做為父母的我們,有時會不自覺地因為我們的溺愛而讓孩子走向滅亡(似乎有些誇張)。我們曾經告訴孩子,被人打是因為你太“白目”嗎?有些事之所以會發生,自己也占了不小的因素,所以不要只會怪罪別人,也應該檢討自己。

當每次發生問題的時候,父母是跟著孩子起鬨怪別人,還是冷靜地和孩子一起討論是非對錯?而當事情結束後,父母懂得和孩子分析從中應該學習到的教訓,還是讓事情不斷的重演而不自知?

就像我回答朋友的一句話:「每個學校都有好學生,也有壞學生,沒有一個學校是perfect的。你無法為你的兒子選擇同學、室友、甚至以後的工作夥伴。他應該學習的是,經過了這次的教訓,他學會了什麼?他知道要改進什麼?他知道該如何和人對談嗎?他知道該用怎樣的態度和人說話嗎?如果他學不到教訓,即使到了另一個學校,還是會碰到類似的事情的!」

我在讀書會分享這個案例,要大家設身處地思考,如果是我們碰到如此狀況會如何?我擔憂的說:「我真擔心這孩子以後會是個“啃老族”!」其中一個朋友很快的接了我的話:「他現在就是!」沒錯,這孩子已經一步一步朝著“啃老族”前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讀者留言